□閱盡
  傳奇,經典,這是許多人評價紅色娘子軍時常喜歡用的字眼。自1961年拍成電影上映,紅色娘子軍便風靡全國,此後不久,同名芭蕾舞劇上演,同樣盛演不衰。多年來,它感染、激勵了一代代人,影響所及,更遠遠超出了國界。
  歷經半個多世紀的歲月洗禮,無論時勢風雲變幻,社會經濟沉浮,它都巍然屹立。它是不朽的“紅色經典”,是常青樹,甚至堪稱奇特的“文化現象”。它為何能保持如此長久的生命力?這似乎是個謎。
  如果說是其美輪美奐的藝術表現形式吸引了人們的目光,但無論舞臺還是銀幕,同時期曾有多少轟動一時的藝術巨制不都如過眼雲煙?不錯,是作家、藝術家們從史料中發現了那段珍貴歷史,並將其搬上舞臺銀幕,從而讓紅色娘子軍聲名遠播。但是,細細分析,如果不是作品表現出的深刻主題及主人公的命運、追求及精神風貌,它又何來如此經久不衰的魅力?無疑,作為文藝創作,紅色娘子軍最能打動人的還是它展現出的“人”——那些為著自由解放與命運不懈抗爭、堅貞不屈,追求真理與信仰的女戰士。某種程度上,也正是其真實的“人生展現”打動了億萬人的心,締造出綿延半個世紀的“傳奇”。
  儘管如此,仍然要說,真實的生活比藝術更讓人震撼。藝術的渲染,時常讓歷史過於簡單化,或富於浪漫色彩,有時苦難也被披上“悲劇美”的外衣,從而一定程度淡化了生活的複雜和殘酷,模糊了人們對現實的認知。事實上,當年那些娘子軍連戰士在隊伍打散,被關進牢獄,所遭受的酷刑以及其後漫長人生道路上遭受的種種磨難,遠非文學作品所表現的那麼簡單。
  新聞報道中有個細節,老戰士王運梅,因沒有文化,又長期生活於封閉的農村,直到2010年百歲高齡時方知自己不是黨員,而她一直以為,只要參加了革命,便是黨員。這讓老人受到極大的刺激,她口述請人寫了入黨申請書。102歲時,她終於成為中共黨員。這位百歲老人說,她“只要活著,就跟黨走”。這讓聞者無不動容。誰能想到,80多年前投身革命的老戰士,直到臨近生命終點,用她自己的話說,才終於“回了家”。而這,就是生活的真實。
  所以,對於紅色娘子軍,對這支濃縮著我們民族命運,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標誌性意義的隊伍,真實的歷史發掘與傳承絕不能停歇。而在今天,由於最後一位女戰士的生命垂危,更令這件事有了“搶救”的意味。推而廣之,那些在民族和祖國的危難時刻挺身而出做出貢獻的先輩們,我們都應該將他們用真實的筆觸記下來。顯然,搶救那些活著的“歷史”,在當下可謂是一項十分緊迫而意義深遠的事業。
  尤其是,在物欲橫流的時代,人們太需要到那“激情燃燒的歲月”中汲取營養,蕩滌靈魂。優秀的文藝作品固然能給人教益,但它的虛擬化以及理想化的因素,卻又令“懷疑時代”的人們興趣頓減,更削弱了對它的信任感。正基於此,無論是為了銘記歷史,還是為豐富當下的人文精神、弘揚優良傳統,都有必要對近代革命史上的參與者作一次系統性的“歷史發掘”。
  (作者是本報首席評論員)
  閱盡  (原標題:傳承,不能止於文學形象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t27gtexr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